泰國、中國極端天氣重創橡膠產量,價格飆升至 13 年新高。
說明: 2025年6月Covestro 已開始在臺灣彰化基地生產醫療TPU DesmopanR Rx系列,實現了該高標準材料在亞太地區的在地化生產,從而能以更靈活、高效的供應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彰化是繼北美基地之後,Covestro全球第二個醫療級TPU生產基地。 DesmopanR Rx 規格符合GMP標準、ISO 10993國際標準(相對應中國GB/T 16886)及中國YY/T 1557標準規定的生物相容性測試,適用於輸液、輸血和注射設備。 影響分析: 國際特化大廠在台灣生產高規格特用材料,使國內薄壁柔性管、導管、連接器、元件外殼、內視鏡、醫療保健設備及可穿戴產品等醫療器材產業更容易就近取得原料,提高產業競爭力。 在臺灣生產高附加價值特用材料有利於產業附加價值率提升,還能進一步提高高值材料出口至鄰近亞太地區,創造貿易順差。
說明: 韓國於2025年5月22日公布,對臺灣石油樹脂反傾銷調查最終認定存在傾銷,台廠泓達化工及其關係企業元良實業稅率為7.07%,椿樺化學為18.52%,其他廠商為7.07%。去年臺灣輸往韓國石油樹脂約139萬美元,僅占該產品總出口額1.21%。 中國大陸商務部終判認定臺灣進口之聚甲醛存在傾銷,自2025年5月19日起課徵反傾銷稅。臺灣應訴廠商臺灣寶理及台塑稅率分別為3.8%及4.0%,其餘廠商則為32.6%。2024年我國聚甲醛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達8,600萬美元,占我國該品項出口全球比重71.1%,顯示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賴度高。 經濟部在調查過程中積極協助業者應訴,補助聘僱律師維護權益,並透過異業結盟模式協助拓展海外市場。在政府及業者努力下,2025年1-4月聚甲醛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較去年同期下降25.5%,出口占比減少至61.7%。 影響分析: 反傾銷稅的課徵將直接影響臺灣石化產品在目標市場的價格競爭力,迫使業者重新評估成本結構與定價策略。石化大廠雖獲得相對較低稅率,但仍需承擔額外成本負擔。中小型廠商面臨更高稅率,競爭劣勢更加明顯。 政府積極協助業者應訴並推動市場分散策略已初見成效,聚甲醛對中國大陸出口依賴度從71.1%降至61.7%。未來應持續強化異業結盟模式,結合上下游供應鏈優勢,提升整體產業國際競爭力。
1. 說明 華電聯網於2025全球電信商智慧城市大會展示,獲得經濟部產發署支持的「亞灣煉油廠5G AIoT智慧園區工安應用計畫」成果,以中油大林煉油廠為場域,導入5G專網及AI技術建置智慧園區。 該計畫為台灣石化業首創大規模5G AIoT應用,整合5G專網及AI技術提升工安管理效率。 透過5G與AI技術的完美結合,系統實現三大創新應用服務:5G移動式危害事件偵測辨識、AR巡檢協作及公務車即時影像服務,提升安全監控能力,大幅提高工安管理效能。 2. 影響分析 我國電信商突破技術難關,成功在大規模石化場域建置5G專網,展現台灣廠商技術整合能力。 工安管理結合5G與AI創新應用,不僅改善即時監控效率,可通過即時監測大幅降低工安意外發生機率,更為石化產業數位轉型提供新模式。 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石化業者的AI應用方向著重在工廠的製程安全與工安衛生改善,而上述計畫成果可為石化業提供5G AIoT應用於大型石化場域的示範案例。
說明: 2025年4月愛沙尼亞的UP Catalyst獲得歐洲投資銀行(EIB)提供了1,800萬歐元的貸款,支援UP Catalyst擴大熔鹽電解製程,以更大規模利用CO?生產高性能碳材料。預估到2027年每年可生產270噸奈米碳管(CNT)和1350噸綠色石墨,並利用約6,000噸CO?。UP Catalyst的技術已成功從實驗室擴展到商業規模,並在大型電池電極中進行了性能驗證。 影響分析: 石墨在各國保護國內產業發展下,近年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禁運與限制供應的戰略物資。 二氧化碳再利用為國內主要的減碳策略,而國內研究機構與產業界尚未投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CNT與石墨等高價碳材料的領域。配合國內減碳與掌握關鍵物資的政策,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高價碳材料是國內可以投入的新領域。
1. 說明 自2025年川普上任以來,持續公布多項關稅政策,並於4月4日宣布將對所有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10%的基準稅,其中,對美國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將從4月9日起面臨更高的關稅,臺灣將被徵收32%關稅,東南亞地區更是被課徵更高稅率,包含有諸多石化業者布局的越南(46%)和泰國(37%),在此次關稅戰下恐怕會同步受到影響。 川普於4月9日宣布關稅課徵暫緩90天,在此期間關稅稅率一律降到10%,並且鬆口願意考慮給予一些美國企業豁免,但對中國大陸課徵高達125%的關稅稅率。 2. 影響分析 美國為我國石化產品第二大出口國,2024年出口額為1,518億新台幣,約占整體總出口額10%,以塑膠製品及橡膠製品為主,出口額前三名為其他塑膠及其製品出口額為149.9億新台幣(HS:392690,出口美國占總出口27.2%),PET與塑膠製品出口額為92.6億新台幣(HS:390761,出口美國占總出口29.1%)以及箱子、盒子、籃子及類似品出口額為92.6億新台幣(HS:392310,出口美國占總出口59.4%)。 另有三項出口美國占比超過50%的品項:其他塑膠製鋪地用板、磚條或覆蓋物(HS:391890)、乙烯聚合物製塑膠袋(HS:392321)、餐桌用餐具及廚房用具(HS:392410),出口美國占比分別為82.5%、79.3%、59.1%。上述品項為石化業下游的塑膠製品居多,而生產廠商多為中小企業,可能較快受到關稅政策波及。 另外,因臺灣中間原料主要出口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但這些地區未來是對等關稅的重災區,可能使臺灣中間原料的外銷受到間接影響。
1. 說明: 2025年4月愛沙尼亞的UP Catalyst獲得歐洲投資銀行(EIB)提供了1,800萬歐元的貸款,支援UP Catalyst擴大熔鹽電解製程,以更大規模利用CO?生產高性能碳材料。預估到2027年每年可生產270噸奈米碳管(CNT)和1350噸綠色石墨,並利用約6,000噸CO?。UP Catalyst的技術已成功從實驗室擴展到商業規模,並在大型電池電極中進行了性能驗證。 2. 影響分析: 石墨在各國保護國內產業發展下,近年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禁運與限制供應的戰略物資。 二氧化碳再利用為國內主要的減碳策略,而國內研究機構與產業界尚未投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CNT與石墨等高價碳材料的領域。配合國內減碳與掌握關鍵物資的政策,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高價碳材料是國內可以投入的新領域。
1. 說明 2025年3月Covestro 宣佈將在 2025 年開設一間結合機械學習與大數據分析的自動化實驗室,該實驗室將測試 Covestro 的接著劑和塗料配方,確保硬度、附著力、不透明度、光澤和耐久性等特性。這間實驗室將全天候運行,每年進行數萬次測試,將生成大量結構化數據,使用機器學習演算法進行評估,以進一步改進配方。實驗室也將幫助測試和評估生物基或回收材料等替代原材料的性能。 2. 影響分析 國際特化大廠開始應用數位工具像是AI、大數據分析與自動化機器人協助快速執行高重複性且耗時的配方開發實驗。過去這些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時間與經驗開發的項目,並非特化大廠主要投入的領域,而是由數以萬計的中小規模特化公司所主導,其中也包含許多臺灣的中小企業。 特化大廠未來是否會透過數位工具導入,搶佔現行由中小型特化廠所主導的特化品配方市場,須持續關注。
1. 說明 全球塑膠公約於2024年11月25日在釜山展開第五次談判會議(INC 5),原預計為最終輪談判,但各方仍無法達成共識導致談判破局,將於2025年再議。 環境部宣布從2025年元旦起,實施容器回收處理費優惠方案,塑膠容器使用再生原料,給予15%優惠費率,採用純料、原色、減標籤、繫留瓶蓋的綠色設計,再給予15%至30%優惠費率,因此最高可享45%優惠費率。 另外,環境部重申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塑膠製品的承諾,並計劃擴大管制範圍至網購包材等項目,並將提出2030年和2035年的具體減塑時間表,同時設定2025年塑膠包裝再生料使用比例達25%,2030年提升至30%的目標。 2. 影響分析 隨全球塑膠公約逐漸成形,未來塑膠產品全生命週期將會被逐步檢視,因此使用週期短又不易回收的一次性塑膠,已成國際首要淘汰的塑膠製品,業者應根據減塑目標盡快進行產品轉型,避免面臨淘汰命運。 另外,除塑膠包裝階段性提升再生料使用量的政策,政府同時祭出容器回收處理費優惠方案,可提升業者提早轉型使用再生料的動力,並提高相關企業投入再生材料供應鏈意願,同時促進國內塑膠循環經濟發展。
1. 說明 2025年起,國際航空業將強制實施永續航空燃油(SAF)政策,全球航空業正積極推動減碳行動。歐盟和新加坡已制定相關規範,要求航空公司逐步提高SAF使用比例。 我國作為國際航空產業的重要成員,正加速建立SAF自產供應鏈。目前中油已取得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證書,台塑化規劃在既有產線升級SAF生產,將廢食用油轉化為永續燃料,初期年產能5,000噸,並計畫逐步擴大到5萬噸。 另外,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設定,2030年SAF使用比例須達10%,2050年更將達到70%。因此預估我國2030年SAF年需求約24萬噸,預估將帶動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 2. 影響分析 國際燃料低碳轉型趨勢漸起,SAF需求量逐漸上升,由於SAF製程不同於傳統石化燃料,目前大多是將廢食用油轉化為SAF的再利用方式,屬於採用低碳原料的永續轉型,且SAF製程較接近石化相關原料製程,因此適合石化業者投入製造,促使我國石化大廠看準商機投入SAF自產供應鏈,加速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 此外,提高SAF使用比例,不僅可降低碳排放,更有助於我國產業開拓國際綠色能源市場,提升相關產業競爭力,朝向永續社會轉型。
1. 說明 2025年1月美國EPA根據《毒性物質控制法》(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TSCA)發布了DINP與DIDP兩類鄰苯二甲酸酯類可塑劑的最終風險評估。EPA認為DINP對人類以及DIDP對女性(特別是生育年齡的女性)健康構成不合理的風險,若添用在噴塗產品時,可能會使噴塗工人暴露於含有高濃度的可塑劑噴霧中,存在不合理的健康風險。EPA將開始風險管理過程,並根據TSCA第6節發布保護工人的建議規則。 2. 影響分析 DINP與DIDP過去未被歸類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合理風險的可塑劑,相較於DEHP等已被廣泛限用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可塑劑,DINP與DIDP兩類產品仍可被市場接受。 本次EPA的評估為全球首次針對DINP與DIDP健康構成不合理的風險,未來將加速此兩類可塑劑的應用被非鄰苯二甲酸類取代,這是國內可塑劑生產廠商如聯成與南亞須注意的。
1. 說明 2024年11月國精化學宣布將投資超過20億元新臺幣,於台南產業園區新建安南廠,預計於2025年第1季正式啟用,不僅可創造超過100個就業機會,年產值更有望增加50億元新台幣,為臺灣電子高值化合成樹脂技術帶來新動能。 2024年12月全球汽車線束絕緣膠帶的市場龍頭─台灣日東電工,宣布將投資45億元新台幣,在高雄的前鎮科技產業園區擴建第四廠,主要生產PVC膠帶及電子部品膠帶,預計2026年5月完工。 2. 影響分析 受到電子產業在臺需求提升的影響,合成樹脂接著劑業者配合電子產業需求投資建造新廠,進一步帶動南部產業發展。
1. 說明 2024年12月BASF和 Endress+Hause、TechnoCompound以及 Universities of Bayreuth and Jena獲得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的補助,發展應用AI判別塑膠廢棄物的組成(包含汙染物與添加劑),以提高塑膠機械回收料品質的專案SpecReK。 在計畫中,AI將與光譜量測儀器結合,透過AI識別光譜資料中的特徵,分析添加何種成分,協助調整回收流程,以優化回收塑膠的品質。 SpecReK專案總金額高達220萬歐元,其中三分之二由BMBF的量子系統研究專案資助,剩餘部分則由專案合作夥伴共同承擔。 2. 影響分析 國內具備發展AI相關軟硬體能量,未來發展塑膠回收技術時,也可考慮與AI新創業者結合,利用AI提高塑膠回收的效率與品質。
1. 說明 2024年12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油公司ADNOC完成收購國際領先的特用合成樹脂業者Covestro 91.3%的股權,未來Covestro將成為ADNOC底下XRG(原ADNOC International)的高性能材料與特殊化學品(Performance Materials and Specialty Chemicals)業務的基礎平台,成為XRG邁向全球前五大化工企業戰略目標的關鍵里程碑。 2. 影響分析 具備財務優勢的中東石油公司投入特用合成樹脂發展,未來將影響全球特用合成樹脂產業資源投入,進一步影響全球合成樹脂產業版圖。 Covestro在臺灣彰濱與林園工業區兩地設有生產廠房,在新股東入主後,是否會影響廠區營運需持續留意。
說明 中國於2023年12月20日宣布,自2024年01月01日起,中止丙烯、1,3-丁二烯、異戊二烯、鄰二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混合二甲苯異構體、十二烷基苯、氯仿(三氯甲烷)、氯乙烯、初級形狀的乙烯丙烯共聚物(乙丙橡膠)、其他初級形狀的烯烴聚合物,以上12項產品的關稅減讓,由原先的零關稅調整為最惠國稅率(2-10%) 。 根據海關進出口資料統計,2023年12項產品出口全球總額初估新台幣757億元,出口中國新台幣637億,占84.1%。12項出口中國以對二甲苯占62.2%、乙烯丙烯共聚物占13.7%、丙烯占11.5%、氯乙烯占7.8%為主,屬於石化產業上中游原料。 影響分析 關稅減讓取消使台灣石化產品出口稅率高於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及日本,導致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市場競爭力下降,以2023年出口至中國的金額及最惠國稅率計算,預計增加新台幣19億稅金。 由於石化業上下游關係緊密,受影響廠商對應關稅減讓優惠取消,除了分散出口比例,還可能計畫減產,造成其生產成本上升,並減少向上游廠商的進貨量,因此相關原物料供應業者皆可能受到影響。
說明 PFAS(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是指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是一個化學物質家族,因為具有防水、防油特性,被廣泛運用於許多食品包材,包含防油紙袋、紙盒、糖果包裝,還有生活用品,例如紙吸管、不沾鍋具、牙線、化妝用品、機能性紡織品、洗浴產品等,甚至連醫材,像是人工心臟也會用上。 美國EPA要求美國PFAS製造商、進口商以及進口含有PFAS物件的公司需針對PFAS用量與用途等相關事項進行申報,以利後續研究。 影響分析 隨著歐美對PFAS管制力道加大,國內環團也開始呼籲,政府應比照歐盟提案,在2025年前將所有PFAS公告列管為毒性化學物質,禁用於食品包裝、化妝品等非必要用途。國內研發法人應儘快佈局PFAS在產業鏈的替代產品。
說明 韓國LG Chem和GS Caltex簽訂MoU,雙方計畫合作商業化全球第一座生產生質3-羥基丙酸(3-hydroxypropionic acid, 3-HP)原料的工廠,目前在GS Caltex韓國Yeosu已建立測試工廠,預計2024Q1就能有產品產出。 3-HP可以轉化成丙烯酸並衍生合成其他高值化學品,且符合兩間公司淨零轉型的策略。 影響分析 在碳稅的驅動下,韓國企業投入低碳足跡原料技術。應用3-HP衍生而得的丙烯酸與其他樹脂原料較傳統石化製程的丙烯酸等原料具備更低的碳足跡,也為韓國丙烯酸樹脂下游應用如衛生材料與膠帶等產品帶來低碳競爭力。低碳的丙烯酸原料生產是我國產業投入較慢的領域,韓國的發展方向可做為借鏡。
說明 全球碳預算報告顯示,2023年CO2排放量達到368億噸,比2022年增加1.1%創歷史新高,若維持現今排放量,7年內可能會超過升溫限制攝氏1.5度。 各方對於協議草案中關於「逐步減少(phase down)」或「逐步淘汰(phase out)」化石燃料的用詞僵持不下而延期一日。 最終商定將文字改為中性的「能源系統轉型以擺脫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全球近200個國家無異議通過決議,此為氣候決議中首次將化石燃料寫入。 影響分析 據統計,我國化學產業溫室氣體排放,工廠直接排放占68%,達2,709萬公噸,且工廠大多使用化石燃料作為能源來源,因此能源轉型迫在眉睫,石化業者需積極面對。 根據政府2050淨零碳排政策規劃,國內廠商現階段大多將燃料由煤碳轉為使用天然氣,邁向能源低碳化,但營運成本容易受天然氣價格波動影響。
說明 2023年9月 Huntsman推出全球首創的液態TPU樹脂產品SMARTLITE O LTPU,這支產品可以用作鞋中底材料,在加工上LTPU樹脂較傳統的固體ETPU樹脂粒更易加工,與鞋大底黏結不需要額外再使用接著劑,製鞋過程更加省水與節能減碳,而且廢棄後的回收也不是問題。 Huntsman和塑膠加工機械業者Framas合作進行推廣。 影響分析 PU鞋底與鞋膠為國內PU樹脂與接著劑產品主要應用領域,而固體ETPU為國PU業者近年投入大量資源發展的鞋底新材料產品。Huntsman新推出的LTPU樹脂計畫取代目前國內已開發的ETPU鞋體與鞋膠黏合製鞋,是否對國內業者造成威脅,須持續觀察。
說明 中國商務部宣布,自8月15日起對台灣聚碳酸酯課徵16.9~22.4%反傾銷稅,造成台灣廠商在中國市場競爭力下降,難與出口國日韓競爭(課徵2.5%關稅)。 中國商務部於4月12日公告,對台灣禁止中國約2,500項商品進口之事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於8月公布之初步調查結果認為我方違法WTO相關規則,研擬停止ECFA給予台灣產品之關稅優惠。 原預定於10月12日結束之貿易壁壘調查延至明年1月12日。 影響分析 目前台灣石化產品以出口至中國大陸為主,現今中國對台灣石化業者課徵反傾銷稅及研擬中止ECFA關稅優惠,石化公會表示,若以去年會員出口額71億美元計算,課徵平均關稅7.38%將會多出5.2億美元稅金,導致我國在中國市場競爭優勢下降,連帶影響相關產業鏈,業者宜適度分散出口比例至其他國家。 貿易壁壘調查延至明年1月12日,增加產業布局的變數與風險。
說明 2023年7月10日,石化業奇美集團、長春集團、台聚集團宣布共同出資設立再生能源購售電平台「化盟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階段以購買20萬瓩綠電作為採購目標。 鑒於採購綠電須兼具長期穩定、大量採購等條件,且以上合作公司的產品項目不相互競爭,因此共同採購之綠電可彼此協調使用,此綠電採購合作案例,為台灣石化產業開啟執行淨零碳排之新道路。 化盟公司積極接洽離岸風電開發業者,並與離岸風電潛在開發商接觸,透過化盟公司採取集體採購、統一簽約的模式。 影響分析 此次合作顯示,因應國際對永續發展之意識,三間石化業公司正在積極投入能源轉型布局。期望藉由企業間合作,克服國內針對再生能源採購門檻,借此擴大公司使用再生能源比例,向淨零碳排邁步。 以此次合作案例作為參考,台灣石化業者可以透過類似方式合作,突破單一企業難以擴大採購再生能源規模之門檻,實現石化業能源轉型。
說明 2023年07月鈦白粉公司Chemrous因訂單減少、成本提高等原因,在今年8月1日關閉觀音廠及台北總公司,並資遣259人,並擬從9月30 起分批解僱。 Chemrous公司在8月14日與勞工工會代表在桃園市政府的強制協商程序,針對資遣費達成協議。 Chemrous公司目前正委外拆除觀音廠房設備。 影響分析 Chemrous為國內唯一的鈦白粉製造商,年產能約10-15萬公噸,在其關廠後,預計未來國內塗料與塑膠產業所使用的鈦白粉,將全數由海外進口。
CDP是全球最大的碳揭露計畫,這些資料是136兆美元投資資金與6.8兆美元採購金額的重要參考。我國2022年有138家企業參與,其中包含台塑、台塑化、台化、奇美、南亞、中石化、遠東新世紀等國內石化大廠。 今年CDP首度納入「塑膠」項目。石化業、食品業、包裝業等近7000家業者受邀揭露塑膠生產跟回收情況,資料預計9月對外公開。 今年的塑膠揭露是試辦性質,為了讓企業有時間制定減塑行動,今年暫不納入分數評比,明年可能進一步擴大塑膠揭露範圍。 塑膠生產與回收再利用成為相關石化產業因應塑膠污染與減碳議題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愈來愈多企業將塑膠議題納入其社會企業責任當中。CDP影響鉅額投資與採購資金動向,本次試辦納入塑膠評估項目,顯見已為國際趨勢,國內業者不容忽視。 以往塑膠的回收對企業多屬被動的配合政策施行,例如塑膠容器製造業者需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未來在延伸製造者責任(EPR)制度下,業者須以產品重新設計製造、積極參與回收制度與商業模式建立、重新教育消費者等積極作為,提升企業形象並參與資訊揭露,以吸引投資採購資金。
彭博資訊報導,國際化學工業公司獲利警訊頻傳,多家業者甚至警告,這波景氣衰退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引發的「大衰退」還要嚴重。 報導指出,歐美化工業者,面臨三大逆風:客戶庫存水位高、升息循環抑制需求,以及中國大陸經濟復甦力道疲弱。 臺灣石化業同樣受到去化庫存、消費復甦緩慢之影響,加上第二季國際油價下跌,中國大陸產能擴增供給增加,多數產品價格下滑,業者獲利不佳。 臺灣石化產品以外銷為主,受到國際景氣需求不振牽連,尤其面對中國大陸復甦力道不如預期、以及產能擴增陸續投產影響供需,短期景氣恢復時程延後,預計2023年石化產值將衰退擴大。 需求不振與供過於求將進一步壓縮石化產品價格,影響產業獲利,同時在中國大陸擴大產品輸出以去化其內部庫存的調節機制下,臺灣石化產品既有出口市場(如新南向國家)將面臨更多競爭。
為因應聯合國環境大會在2022年3月通過決議,將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環保署提出四大面向的政策,一、淘汰替代,二、源頭減量,三、有效蒐集處理,四、循環再生。 5月18日環保署正式公告,將「塑膠襯墊」與「泡殼」公告為應回收廢棄物納管,並提供2年緩衝期,依法生產與輸入業者須登記繳處理費,影響約5千家業者,並預估增加廢塑膠回收量約3.4萬噸。 塑膠為石化產業主要產品之一,在全球減塑與淨零碳排趨勢下,製造、銷售與消費端勢必面對一連串改革措施。塑膠相關業者宜掌握國際趨勢與國內政策走向(例如削減一次用塑膠使用、減少網購包材),做出產品調整。 公告應回收廢棄物之製造與輸入皆須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短期將增加業者成本,未來是否可轉嫁給消費端仍有風險,但納入回收制度下可擴大塑膠再生料源,藉此開發塑膠循環經濟。
2023年05月上緯投控除臺灣已建置可回收熱固樹脂示範線,一年可處理40噸回收複合材料,預計2024年在中國建置產能,一年可處理2000噸回收複合材料。該技術目前應用於風電領域,並已獲得國際及中國風電客戶的認證,陸續轉換為訂單。預計2024年在中國建置可回收熱固樹脂產能,一年可處理2000噸回收複合材料,最終設計產能為5000噸;至於歐洲產能建置尚在洽談中。 可回收熱固樹脂具有熱固性樹脂的耐用性與高強度,同時又改善了傳統熱固性樹脂不易回收或回用的缺點,是一項綠色循環的新技術。透過在全球各地建造示範線,將有助於此新技術在全球各地進行推廣,提高臺灣產業技術的國際能見度。
2023年04月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進入二讀。CCA最快將於2024年實施,採用碳排密度(Carbon Intensity)的概念,鎖定25類高碳排密度產品,每年都將計算出產品平均碳排密度,當企業進口到美國或在美國生產的相關產品碳排密度高於美國產品的平均碳排密度,就會被課徵碳稅。 初期並未直接徵收碳稅,但第一階段仍要求進口商須申報產品碳含量,並同步提交碳排報告,也就是說,業者除要完成內部碳盤查外,未來出口的產品也要新增產品碳排報關步驟。 25類高碳排密度的產品包含石油、石化與許多基礎有機化學品,這部分將對臺灣合成樹脂產品出口至美國產生影響,預計影響70-270億元新台幣的出口值。
台灣中油石化事業部主動完成16項主副產品碳足跡盤查作業並取得第三方查驗聲明書,為全台首個針對石化原料完成碳足跡盤查的業者,12月29日發表盤查結果,盼帶產業朝低碳排發展。 高雄市政府特別於今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由各業別龍頭帶領,市府扮演媒介平台,透過以大帶小方式分享減碳技術及成果,並進一步擴及至供應鏈,落實產業淨零轉型。 藉由第三方驗證單位查驗,公開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6大主產品,及10項副產品碳足跡盤查的查證結果。 影響分析 「淨零碳排」為近年熱門議題,石化產業之淨零策略將影響未來之製程與銷售,雖然短期內對於石化產業之景氣影響有限,但若未因應國際趨勢即早規劃佈局,未來面對出口碳稅將措手不及,而產品碳足跡盤查即為檢討淨零策略之重要第一步。 由產業上游龍頭業者帶領規劃淨零策略與執行,有助於協助整個供應鏈達成淨零轉型。
台聚透過子公司旭騰,與中國大陸中石化旗下公司合資建設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該項目總投資人民幣278億元(約新臺幣1,225億元),年產乙烯一百萬公噸。 2017年開工建設後,古雷石化於2021年8月建成試產,同年11月完成首船乙烯單體銷往臺灣,目前累計對臺灣銷量超過8.5萬噸,試產逾一年後,2022年12月19日正式宣布投入商業營運。 影響分析 古雷位處福建沿海,除了主要鎖定大陸內需市場外,亦可補足台聚集團進口需求,每年合約可進口4.5萬噸乙烯單體回臺。 目前中油新四輕更新案仍未明朗,影響中油體系之下游廠商(如台聚)對乙烯之需求,中油雖有乙烯進口管道,但藉由古雷石化供應進口乙烯使業者料源更具彈性。
中國大陸PVC因國內消費疲乏,轉而尋求出口大量銷往印度,加劇競爭並壓制價格,遠東區與印度區第四季價格下跌10~14%不等。 中國大陸國內房地產投資減少,影響建築用PVC水管需求,而印度基礎建設需求持續擴張,持續逢低進貨,是全球最大PVC 採購國。 影響分析 我國PVC原料以出口為主,佔產量之七成以上,其中以印度為我國主要出口國,佔出口量之26.8% (2021數據,以下同),其次為中國大陸佔18.3%。本事件雖造成亞洲PVC價格下跌,但因印度逢低進貨需求暢旺,因此對我國產值影響有限。 後續待觀察中國大陸內需復甦情形,以及國際通膨趨緩狀況,PVC報價可望回升,屆時景氣可望觸底復甦。
2022年11月香港盛諾集團和Covestro合作,首次推出應用Covestro生質TDI所生產的PU床墊產品,使用這項原料較傳統的石化TDI減少36%的碳足跡,也就是每張PU床墊減少了10kg的碳足跡。 影響分析 應用生質來源的TDI來生產PU製品較為罕見,而PU製品為臺灣傳統產業的強項,此新聞可以做為學習借鏡的案例。 國際上大型化材廠商持續推出低碳的新規格特化原料,協助下游品牌客戶的達成碳中和承諾。臺灣廠商不論在開發與認證上,皆落後於國際,未來研發法人仍需持續投入協助廠商升級轉型。
2022年10月設備商KraussMaffei、化學回收技術發展者RAMPF、廢棄物回收業者REMONDIS和PU原料供應商BASF合作組成PU硬式熱絕緣泡綿回收聯盟,將回收廢棄電冰箱的泡綿材料,將其製程多元醇。 影響分析 大型硬式PU泡綿廢棄物在焚燒處理過程會產生戴奧辛等有毒氣體,已是許多焚化爐拒收的大型廢棄物。將這項廢棄物進行化學回收是較環保且具經濟效益的處理方式,歐洲透過回收供應鏈上利害關係廠商合組聯盟,推動大型硬式PU泡綿廢棄物化學回收處理,是國內產業可以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