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電子材料廠商大事記

電子材料產業
  • 2025/8
    電子材料季報

    矽晶圓需求逐步增長,報價預計上漲10%

    說明: 矽晶圓市場近期出現價格上調趨勢,其價格較前一年同期上漲約10%。 這波漲勢主要由12吋高階晶圓所引領,在AI與高效能運算爆發性成長下,半導體產業對矽晶圓的需求展現出增長態勢,矽晶圓市場開始回溫。(舉例來說,AI伺服器內部搭載CPU、GPU、HBM等關鍵零組件,所需矽晶圓的面積會比標準型伺服器,高出2至4倍。) 當前,矽晶圓市場正處於買賣方重新議價期,預計供應商將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影響分析: 環球晶:作為全球矽晶圓大廠,產線布局橫跨全球,海外產值占比約佔79%,有助於分散單一區域關稅政策所帶來的風險,在當前行情中具備相對領先的受惠條件。同時,環球晶持有外幣債務,使其可以進行調整,以因應匯率波動的風險。 台勝科、合晶:在AI應用、先進封裝的強勢帶動下,預計矽晶圓需求將逐步上升,出貨節奏穩健。第二季交貨表現已優於第一季,維持平盤以上水準。 整體而言,矽晶圓產業從低迷中甦醒,儘管復甦尚屬初期階段,但整體趨勢已趨於正向,下游客戶的回溫跡象已逐漸浮現,隨著產業環境改善,矽晶圓的接單動能有望逐季回升。

  • 2025/8
    電子材料季報

    日商旭化成先進封裝關鍵材料斷供,迫使封裝廠尋求備援

    說明: 隨著AI應用快速成長,高速運算晶片對先進封裝依賴日增,進一步推升PSPI等感光材料需求。旭化成為全球主要PSPI供應商之一,市占率居前。然而,旭化成現有產線產能有限,即便新廠於2024年底啟用,整體產能仍難以滿足市場對先進封裝材料的爆炸性成長,短期內供需失衡恐將持續。 為滿足如台積電等先進封裝大客戶的緊急訂單,旭化成決定優先調配產能,暫停供應部分中小型客戶,導致市場出現斷供現象。 影響分析: PSPI為先進封裝不可或缺材料,目前市面無可完全替代方案,旭化成作為全球主要供應商之一,斷供恐限制先進封裝產能擴張,進一步影響AI晶片製造與全球AI產業發展進程。 雖然台積電與日月光等大廠因與旭化成合作緊密,受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但中小型封裝業者首當其衝,需緊急尋求替代材料供應商。新材料導入不僅需耗時完成驗證流程,還可能造成良率下滑,進一步推高封裝成本並延長交期,導致整體供應鏈風險上升。

  • 2025/8
    電子材料季報

    LCD偏光板PET補償膜持續短缺,2025年至今報價每季調漲

    說明: 偏光板PET補償膜持續短缺,日本供應商2025年至今每季漲價,預估第3季也不容樂觀,此舉帶動表面塗層、PVA膜價格也上揚,LCD偏光板恐隨之調漲以反應成本。 東洋紡是少數能供應PET補償膜的日本業者,漲價理由為原物料上漲以及日圓匯率等因素,但 其PET久未擴產,再加上近年來,多數電視面板將TAC補償膜轉成PET材料,導致市場供不應求。 除了PET補償膜漲價外,偏光板的表面塗層價格也跟進調整,至於PVA膜價格,目前還在與偏光板業者協商中,後勢不容樂觀。 影響分析: 偏光板業者預估第三季整體材料成本仍有小幅上漲的壓力 ,再加上採購合約是以日圓計價,銷售以美元計價,受到近期匯率波動影響,考慮再調漲偏光板價格,降低成本上升壓力。 雖有部分LCD面板業者嘗試將PET補償膜改成TAC或PMMA,但切換需要時間,同時也需要驗證。 韓國、中國大陸已有業者積極開發PET補償膜,臺灣方面則因為國內LCD面板廠產能逐步縮減,較無相關發展計畫。

  • 2025/8
    電子材料季報

    鋰電池價格創7年最大跌幅!電動車普及進入新階段,全球競局加劇

    說明: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研究,鋰電池價格大跌,主因包括鋰礦價格下降將近 20%,回到 2015 年底的價格,但產能卻為當年6倍。在產能擴張、價格大跌及市場競爭加劇的狀況下,連帶影響鋰電池與模組成本快速下降,也為電動車整體售價提供進一步下修空間。 中國大陸雖然掌握全球約 80% 的電池產量並形成一條龍供應鏈,但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地因法規與產地限制,正試圖建立在地供應鏈。 影響分析: 鋰電池占電動車總成本約50%,鋰電池價格下降將有助於降低整車製造成本,提升終端價格競爭力,有助於低碳交通工具的快速普及。 價格下降同時也壓縮電池廠與上游供應商利潤,可能抑制後續投資者意願,導致中長期供應風險,除此之外,鋰電池原材料價格走低也降低回收經濟性,短期內難以支撐閉環循環產業。 受限於中國大陸進口電池的法規限制和地緣政治關係,帶給日本和韓國電池廠生存空間,韓國電池企業(如LG Energy Solution、Samsung SDI)將成為歐洲主力供應商;日本Panasonic則主攻美國市場。 全球鋰、鎳、鈷等電池原料也高度集中於印尼、智利與非洲剛果等地,雖然目前多數運往中國大陸加工,未來各國為分散過度集中於中國大陸的風險,將積極爭奪上游掌控權,形成全球供應鏈競爭。

  • 2025/5
    電子材料季報

    台塑新智能電池生產基地第一期工廠投資新臺幣102億元

    台塑主要鋰電池生產產品以磷酸鋰鐵方型電池,主要優勢在於具國內上中下游供應鏈較為完整之電池生產者,宣稱其原料自製率可達70%。現階段彰化濱海工業區第一期工廠已開始投產,第一期電池芯產能可達2.1GWh,以儲能領域為主要應用標的,應用於工業級儲能貨櫃及商業用緊急備用電源UPS。第一期工廠投資新臺幣102億元,預計將進一步規劃第二期固態電池生產線規劃。 鋰電池應用市場持續擴大,以儲能市場來看,相較於過去鋰電池產業需求是以車用需求為最大宗,約佔整體市場的9成,儲能市場僅占1成。然而隨著電動車所需的電網需求擴大、再生能源建置的增加,儲能的需求也就增多。另外在數據時代的發展下,資料中心將備用電源(BBU)、不斷電系統的鉛酸電池替換成鋰電池,使得鋰電池材料的重要性持續提升。以全球鋰電池供應狀況分析,現階段逾7成的鋰電池供應來自於中國大陸,而全球對非紅供應鏈需求的增加,也讓臺灣具規模的電池芯製造廠或是掌握技術、品質的鋰電池材料業者,有機會獲得轉單。臺灣鋰電池材料業者需掌握關鍵技術,持續投入研發和切入高階產品,才能避免中國大陸過去過度追求產能規模,落入供需失衡價格競爭的局面。

  • 2025/2
    電子材料季報

    環球晶德州設廠:台灣技術反向輸出 打造美國半導體新勢能

    2024 年第四季,環球晶預計完成德州 12 吋矽晶圓廠的建設,這將是美國最先進的矽晶圓製造基地,並獲得美國「晶片法案」4 億美元補助支持。選擇德州建廠是基於以下四大考量:1. 市場需求:美國的半導體廠正在快速擴張,但缺乏12 吋矽晶圓廠支持。2. 綠色能源:德州電力成本低,綠電比例高達38%,為環球晶打造「綠矽晶圓」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強化產品環保特性。3. 運輸效率:亞洲到美洲的矽晶圓運輸成本逐年上升,距離越短越具成本效益,且在當前地緣政治與物流風險增加的情況下,在地生產更顯重要。4. 供應鏈韌性:美國本地矽晶圓供應幾乎為零,環球晶設廠後能縮短供應鏈距離,直接貼近客戶需求,提升服務的即時性與彈性。 集團派遣台灣及韓國優秀工程師赴美支援當地廠房建設。德州在地團隊也來台學習機台操作與管理,形成雙向合作模式,縮短新建廠房的學習曲,不僅提高效率亦讓公司更具國際競爭力。 AI應用驅動的資料中心與周邊設備需求預估將持續成長,環球晶的德州廠可望成為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未來若發生天災或地緣政治風險下,於美國的廠房亦可就近支援需求,或提供產品給其他地區,維持公司穩定、安全且具韌性的供應能力。 環球晶於德州的建廠計畫,展現台商全球化佈局的前瞻性,亦持續強化台商於半導體材料供應鏈中的重要性與市場影響力。

  • 2025/2
    電子材料季報

    泓辰科技所發展的磷酸鋰鐵錳(LMFP)鋰電池材料獲美能源部公開推薦

    國際鋰電池會議(IMLB)主席在會議中表示,LMFP作為下世代正極材料,其高電壓特性、低成本、高循環壽命、可與三元混摻改善安全等多種特色。近期陸續有車廠積極評估大量生產LMFP,期盼價格進一步下降,未來可能比現有的LFP電池更具競爭力。2024年12月,臺灣鋰電池正極材料產業中泓辰科技,所發展的LMFP正極材料產品,於美國第24屆先進車輛電池論壇(AABC)中獲得美國能源部(USDOE)公開推薦。該公司致力開發高性能的LMFP產品,目前是全球少數量產LMFP的公司,也是目前正極材料廠中唯一具有LMFP設備研製能力和材料研發能力的公司,現階段廠區內已有千噸級的LMFP的量產能力。 LMFP電芯融合了LFP材料的安全穩定性與低成本優勢,並通過添加錳元素提升電壓與能量密度*,使續航能力接近三元鋰電池。LMFP電芯也具備與LFP相當的循環壽命,特別適用於電池備援模組(BBU)、大型儲能、軍工與重型車輛的應用。 根據麥肯錫市場調研資料指出,2024年全球正極材料需求1450GWh,NMC、LFP各占46%、41%;2027年正極材料需求上看2900GWh,LMFP有望達到18%的市占,三大正極材料將分占 45%、27%、18%。2030年, LMFP有望達到25%的市占。 現階段LFP電池已在整體應用上約占50%,作為升級版材料,各大鋰電池相關廠商也積極投入與開發。具觀測,中國大陸已有電動車使用LMFP電芯作為能源驅動,而Tesla、VW、Stellantis等國際車廠也已將LMFP電芯技術列為後續上車規劃,LFP材料廠與電芯廠也已將LMFP開發技術作為規畫發展目標。

  • 2025/1
    電子材料季報

    環球晶宣布美國德州新廠進入出貨階段

    全球第三大矽晶圓供應商環球晶宣布,位於美國德州的12吋矽晶圓廠已於2025年第一季完成試產,並提供客戶樣品驗證,預計第二季可正式出貨,月產能120萬片。該廠為美國本土近二十年來首座12吋晶圓新廠,也是全球極少數能在美國量產12吋先進製程矽晶圓的廠商,此舉為強化美國本土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環節。環球晶已獲得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最高達4.06億美元的補助,將有效分擔資本支出與折舊成本,該筆補助將依達成目標分階段核發。 環球晶新廠啟用將有效縮短與美國客戶間供貨距離,強化供應鏈在地化優勢,有助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以及運輸成本,目前已有客戶急單提前釋出。在AI應用、3D先進封裝、高效能運算等強勁需求推動,預估矽晶圓需求將逐季上升,而環球晶透過佈局美國、歐洲等多元據點,採用「全球在地化」策略,擴大國際布局,提高市佔率並強化供應鏈韌性,矽晶圓產業將朝「在地化製造」邁進。

  • 2025/1
    電子材料季報

    LCD電視面板提前備貨,第一季偏光板PET補償膜材料出現供貨缺口

    因應美國關稅政策,再加上中國「以舊換新」政策,電視品牌業者從2024年第四季起提前拉貨面板,並延續到2025年第一季,淡季不淡。面板上游零組件偏光板受惠於提前拉貨,在急單湧現下,偏光板之中的PET補償膜供應不足,導致PET偏光板第一季出現供貨缺口。因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LCD上下游業者對於第二季終端消費需求看法不一,但評估不至於出現大幅砍單情況,評估LCD電視用的PET偏光板材料,供貨情況將在6月緩解。 全球偏光板PET補償膜主要掌握在日本手中,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交期需要2~3個月,難以應付突增的急單需求。雖有部分面板廠,將補償膜材料改採用TAC或PMMA,但切換需要時間,同時也需要進行驗證。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衝擊LCD產業鏈的供需平衡和生產排程,材料業者在訂單能見度不明的情況下,不敢貿然增產、擴產,更別說在產品利潤有限的情況下遷移產線,產品、原料低庫存水位的保守策略,恐會再維持一陣子。

  • 2023/11
    電子材料季報

    我國玻纖紗/布大廠富喬將於泰國佈局產能

    富喬產線目前皆位於臺灣或中國大陸。2023年11月宣布,因應客戶要求、國際化布局及擴大東南亞業務,將於泰國成立子公司。近年我國電路板供應鏈業者紛紛將觸角伸向東南亞國家,富喬是繼長興、台虹、台燿、聯茂、台光電之後,國內第六家宣布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建置生產據點之電路板材料業者。在近年疫情、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趨使全球供應鏈分散發展下,增加第三地產能佈局有益於富喬優化生產風險管理。泰國為東南亞地區第一大汽車製造國,加上近年伺服器業者也積極布局泰國產能,未來將有利於富喬拓展相關應用市場及滿足在地銅箔基板大廠原料需求。

  • 2023/11
    電子材料季報

    台泥能源布局邁大步,旗下能元赴加拿大設百億電池廠,獲資助48億元

    子公司能元科技(Molicel)將於加拿大興建綠色電池廠廠房與產線,預計投資金額高達255億元(10.9億元加幣)。該重大投資案除自有資金及銀行借款之外,並獲加拿大政府支持,其中1/5由加國政府以淨零加速器(NZA)計畫中的戰略創新基金(SIF)資助能元科技近48億元新台幣,該投資預計於2028年進入投產,將成為全球第一使用100%綠電之低碳高動力電芯廠。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宣布,加拿大政府將出資支持台泥企業團旗下的能元科技(Molicel),於溫哥華打造加拿大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預計2024年動土,2028年投產,產能為2.8GWh,每年生產1.35億顆的圓柱型三元鋰電池。 當地電力公司BC Hydro也將特別興建輸配電網將水力發電導入能元科技加拿大廠使用。該投資於2028年投產後,所產出的CO2量比目前多數亞洲生產之電池減碳近50%,在淨零碳排趨勢下,生產過程減碳的優勢更具國際競爭力。能元科技加拿大電芯廠將興建於溫哥華自有土地上,目前這裡已有近百位能元研發與行銷團隊,預估後續將需要大批鋰電池相關具製造經驗人才。能元集團所開發的「高效能三元鋰離子電池」其部分材料供應商皆來自台灣材料廠商,因此加拿大的產線建置也將有助於台灣材料廠商的銷售。

  • 2023/9
    電子材料季報

    導光板材料大廠茂林因應美中衝突分散產能,越南廠預計2025年量產

    LCD和消費性電子導光板材料大廠茂林今年9月公告越南新廠投資依照原定規畫進行,預計今年第四季到明年第一季將會開始建廠,順利的話將於明年第三季到第四季完工,並於2025年正式導入量產。 茂林主要生產基地包括臺灣及中國大陸等地,因應美中貿易戰供應鏈分散趨勢,預計投資約新臺幣9.6億元至越南分階段投資設廠,越南廠將強化AI自動化產線及新機台設備投入,初期將移轉20%的上海廠產能,新產線有助於降低一半人力支出。 茂林表示因應客戶需求(市場推測主要是支應Apple訂單),很多產品不能在中國生產,現在多已移回台灣,明年以後會有一部分產能移到越南。 因應美中衝突持續升溫,做為美系品牌廠供應鏈的臺灣材料業者,近期積極將大陸產能轉往它地以分散風險。 除了將產能移回臺灣之外,東南亞國家得利於人力成本較低,相關供應鏈完整,以及可就近供應中國大陸市場等優勢,也成為多數業者考量的地點。 此外,因應全球勞力短缺的問題,在蓋新廠的同時,業者也會考慮引入AI及自動化設備,降低人力需求。

  • 2023/9
    電子材料季報

    看好固態電池未來發展性,台塑新智能啟動研發計畫

    台塑新智能於9月宣布,將投資新台幣2.2億元建置「全固態鋰電池試製生產線」,與明志科技大學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啟動產學合作。 此合作計畫為期4年的研發策略,透過全固態鋰電池先進材料與新興技術之大批量試製生產系統,開創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續航力、高安全性的下世代鋰電池關鍵技術,拓展可靠及多元化的新能源應用前景。 固態電池已被認定為下世代高能量、高安全電池技術之一,台塑新智能將憑藉十餘年來在磷酸鋰鐵電池領域累積的穩固基礎,融合不斷突破的技術能力及最高安全品質,攜手明志科大研發全固態電池,並以達到試量產及實際應用為目標,為台灣打造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此項合作可在固態電池生產製造技術、鋰電池領域人才培育上做出貢獻,包含鋰電池製造人才、材料開發與研發人才等,並進一步實際接軌臺灣產業需求。 未來,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將共同深化全固態鋰電池研究發展,已擬定2023年至2027年共四期規劃,除了建置試產線及檢測分析工作站,也會培育新技術承接團隊、專業研究開發人才,為新能源產業奠定可長可久的穩定發展。

  • 2023/7
    電子材料季報

    新應材加碼投資高雄20億,路科第二廠動土

    半導體及顯示器特用化學材料的新應材公司,投資約10億元的路科高雄廠第一期工程,去年4月啟用之後,又加碼投資20億元擴建第二期工廠。 第二期工廠規劃興建地上6層生產廠房,以及7條生產線,預計2024年完工、2025下半年試產,並專注於光阻材料的製造,可強化台灣半導體材料的自給率,提升供應鏈韌性。 新應材從2020年就加快擴廠的步伐,在南科高雄園區的整體投資超過了40億元,預估將可創造60億元以上產值。 新應材原先業務是提供LCD面板材料中的光阻、彩色光阻、BM樹脂等產品,然而隨著LCD市場的不景氣,近年來積極提升光阻技術能量,切入更高門檻且成長性更好的半導體材料市場。 臺灣相當倚重半導體產業,然而許多關鍵材料(例如光阻)多由外商供應,隨著地緣政治衝突的升溫,分散供應風險以避免斷鏈的韌性思維已逐漸被業者所接受。 臺灣晶圓代工業者開始更願意與國內材料商進行合作,而國內LCD材料業者也積極強化自身技術來切入更門檻的半導體材料市場。

  • 2023/6
    電子材料季報

    日商MGC決議擴大半導體構裝IC載板用低熱膨脹銅箔基板泰國產能

    低熱膨脹銅箔基板主要應用於半導體構裝IC載板。 MGC為全球第一大低熱膨脹銅箔基板供應商,主要生產據點在日本及泰國。 受惠於IoT、5G、6G應用發展,未來先進IC封裝需求明確,2023年5月MGC宣布,泰國將建設二期產能,將當地產能擴增一倍並配置與一期產能同等級生產設備,預計2024年4月動土、2025年10月完工投產。 IC載板用低熱膨脹銅箔基板長期由日本、南韓等外商掌握全球九成以上市場。 臺灣IC載板產業雖為全球前三大,但其生產所需的上游關鍵材料—低熱膨脹銅箔基板仍高度倚賴進口或外商供應,臺灣材料廠商供應能力有限。 先進IC封裝長期需求明確,此次MGC在泰國新增產能可望滿足下游IC載板業者未來龐大材料需求,但將使上游臺灣PCB材料業者競爭加劇,不利於提升臺灣高階關鍵材料自主性。

  • 2023/5
    電子材料季報

    日商 Fujifilm 於竹科、南科擴產

    Fujifilm宣布在台拓展電子材料事業,旗下台灣富士電子材料將在新竹取得用地,新廠房預計於2026年春季啟用、規劃生產CMP研磨液與微影相關材料,既有的台南廠房(三廠)也將進行設備與產線增建,預計2024年春季新增CMP研磨液產線,新竹新廠與台南廠擴產的總投資金額將達150億日圓。 Fujifilm在台灣將有4個生產基地,確保能供應客戶即時且品質穩定的最先進產品。新廠與既有廠房擴增預估將創造50個在地工作機會。推估Fujifilm竹科新廠主要為了就近搶食2奈米大餅,而台南則是為了5/3奈米製程大單。 台積電為全球晶圓代工先進製程技術領先大廠,是為吸引半導體材料大廠來台設廠、擴產能的關鍵因素。國際材料大廠對台積電供貨的品質與穩定性更加要求,故隨著材料大廠與台積電的關係日深,台灣的半導體材料供應鏈韌性愈來愈強。 故掌握半導體製造的關鍵技術,並持續保持領先,將具備上游材料廠商穩定供貨之優勢,以強化製造與生產韌性,對製造業的量產需求來說是正向循環。

  • 2023/4
    電子材料季報

    中國偏光板擴產多,臺灣業者第三季漲價難,持續強化高值化布局

    LCD面板價格接連上漲,國內偏光板廠商誠美材、明基材、力特也想跟進,只不過下半年中國大陸將持續開出偏光板新產能,讓第三季漲價難度高。 由於偏光板報價已低迷一段時間,偏光事業陷入虧損,相關業者近來也積極跟面板廠接洽漲價事宜,但第二季偏光板價格仍與首季持平,業界預估面板廠有望在第四季開始獲利,偏光板不排除在第四季有上漲機會。 中國新世代寬幅產線持續開出新產能,導致偏光板市場再次進入高度競爭,其中,三利譜預估會在第三季開出新產能,杉杉集團收購LG化學旗下偏光板事業成立的杉金光電,預估第四季開出新產能,此外,恒美光電新產能則可望在2024年開出。 國內偏光板業者誠美材已持續強化高值化布局來分散營運風險,目前高值化品項已從原本的車載、OLED工控,增加了AR/VR/防窺解決方案等新產品,除了防窺NB產品持續挹注外,車載近期的業績貢獻更為明顯,持續開拓偏光板產品以外的新成長動能。 中國大陸LCD面板在全球市佔已達到七成,並在材料本土化政策支持下,當地LCD材料產能不斷開出,加劇產業的競爭。 面對中國大陸業者的崛起,轉型佈局已成為國內LCD材料產業的首要任務,目前已有許多業者開始往更高值化產品發展,或布局更有成長潛力的藍海市場,分散未來營運風險。

  • 2023/4
    電子材料季報

    格斯科技全台首座GWh規格電池芯超級工廠落成

    格斯科技於2023年4月舉辦中壢廠啟用典禮,在台灣首座GWh規格電芯超級工廠落成,象徵台灣鋰電池產業邁向新的里程碑。 格斯科技主攻鈦酸鋰(LTO)及高鎳三元材料系統,與日本鐘淵化學(Kaneka Corporation)、日本東芝集團(TOSHIBA)合作已久,未來中壢廠的建成,也將加深合作機會。另外,在典禮上也與英國的Echion Technologies、挪威的Beyonder以及印度Midwest Energy Pvt. Ltd等國際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未來該公司將與這些國際夥伴在電池芯負極材料、儲能設備及原物料等不同面向展開合作。 LTO負極材料具有高安全性、長壽命以及可快充快放的特性,與主流石墨負極材料相比仍然有能量密度較低、成本較高等劣勢,但在應用端相當適合應用於大型儲能系統、電動巴士、短行程移動載具等,屬利基型商品。 格斯科技此座電芯超級工廠將成為推動格斯科技大量生產的動能,實現鋰電池生產規模化,預計第三季投產,產能將從250MWh一路成長,明年第二季達到1GWh以上。 此次中壢廠區整體建設投資總金額高達40億元,預計創造逾250個職缺,更將使格斯科技明年20億元營收、達到損平的目標有望實現,最大年產值有機會達60-90億元。 LTO電池與鋰電池材料組成相似,在確定供貨的情況下,有望帶動台灣電池材料廠商。

  • 2022/12
    電子材料季報

    面板景氣底部徘徊,國內偏光板業者積極布局非偏光板事業

    由於LCD面板產業2022年營運處於低潮,大多數面板廠都面臨虧損局面,連帶影響上游零組件及材料業者的業績表現。目前面板業界對於2023年上半年淡、下半年旺的走勢已大致底定,但到底是第一季落底或是第二季落底,看法不一。國內的偏光板大廠誠美材料與明基材料為解決近年面板市況不佳的問題,積極布局非偏光板事業,以分散公司的產品組合。誠美材料近期除了評估濕式電池隔離膜的投資外,也持續往高值化產品發展,例如AR/VR眼鏡、NB防窺鏡片、大尺寸顯示器、車載面板等應用產品。而另一家偏光板大廠明基材料也在2022年第4季宣布,預計斥資31.6億元取得醫療及衛材製造大廠衛普實業約51%股權,將衛普實業納入明基材料旗下,以加速在醫療領域的業務拓展。 面對LCD面板市況不佳以及中國大陸材料業者的崛起,轉型佈局已成為國內LCD材料業者的首要任務,目前已有許多材料業者開始往高值化產品發展,或布局更具成長潛力的新興應用市場,以分散營運風險。

  • 2022/12
    電子材料季報

    日本JSR公司於臺灣量產高頻高速電路板用樹脂材料

    JSR為傳統半導體、顯示器材料供應商,藉由開發高頻高速銅箔基板用低介電樹脂—聚醚(Polyether),正式跨入電路板產業。已於臺灣設置產能,月產能10公噸,2022年9月開始量產。目前持續進行客戶驗證。 我國高頻高速銅箔基板大廠如南亞塑膠、台光電、聯茂、台燿等目前多倚賴進口供應低介電樹脂原料,而JSR此款樹脂產品可應用於5G基地台、高階伺服器之高/多層電路板主板,若未來正式被客戶採用,可望提升我國高階PCB原物料自主性。

  • 2022/12
    電子材料季報

    中碳與台塑河靜鋼鐵廠合資喊卡,將影響台廠負極材料原料取得來源減少

    2015年9月,中碳與台塑河靜開曼公司、台塑河靜鋼鐵興業簽署三方合約,合資成立台塑河靜中碳(開曼)公司,協議由台塑河靜鋼鐵興業提供煉鋼所產生相關材料予中碳製造負極材料產品,不過因後續涉及開曼實質經濟法案與越南競爭法案等問題,於2022年12月公告決議不再合資。中碳負極材料產品主打中間相碳石墨化微球(MCMB),此產品可藉由煉鋼時所產生之煤焦油所製成。主要供應商為中鋼、中龍與台塑河靜鋼鐵興業。另外,台塑河靜鋼鐵興業指出,越南受低價進口與鋼市需求低迷的影響下,在2022年第四季宣布將進行降價減產的措施。 在因應未來鋰電需求量成長下,擴廠與穩定原料供應成為各家廠商布局重點,而煤焦油作為製造MCMB的主要原材料,此時原料供應受到變化,也將使負極材料生產受到影響。中碳與台塑河靜鋼鐵主要是以穩定提供負極材料原料(煤焦油)為合作目的,在取消合資協議後,煤焦油的供應量受到變化,進一步影響中碳的負極材料生產規劃。中碳為因應未來MCMB的需求量,將強化與中鋼、中龍的煤焦油穩定供應。另外,也將規劃尋找其他煤焦油供應商。